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  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        当前位置: 案件快报 -> 案件快报

        巧执妙结不简单 仁义胡同续新篇

          发布时间:2017-07-21 12:24:08





            安徽桐城有着名“六尺巷”的故事,在河南省bat365app手机版下载_h365邮箱官网_365怎么查看投注记录,也流传着“仁义胡同”的传说。话说明朝嘉靖年间,在京城官至尚书的刘自强接到扶沟老家人送来的一封信,说邻居欺负他家徒有尚书府的虚名,把墙基垒在了刘府宅上,多次发生纠纷,两家还在县里打起了官司。于是请他给县上打个招呼,好打赢官司。刘自强看后回信一封:“纸纸家书为一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

            家里人读了他的诗,虽然大失所望,但仍旧按照他的意思,把自家的墙往里挪了三尺。不久,邻居听到了尚书写诗让地的事情,既十分惭愧,又十分佩服尚书公的襟怀德量,不但主动拆去了越界的围墙,而且也向后挪了三尺。从此,两家让出的地方成了一条胡同。人们感于两家的仁义与谦让,便称其为仁义胡同。后来,刘尚书在京城收到老家送来的信,信里也有四句诗:“京城捎信叫让墙,让了三尺无何妨。我仁他义成胡同,大人在京莫思量。”

            今天的仁义胡同仍然存在于bat365app手机版下载_h365邮箱官网_365怎么查看投注记录城万商广场东侧、水上市场西侧。近日,扶沟法院的法官巧妙执行和解了一起土地侵权纠纷案,促使多年积怨的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,再续了“仁义胡同”的佳话。

            原告齐某与被告赵某毗邻而居,齐某合法持有争议土地的使用证,被告赵某却在此地拟建新房,双方发生纠纷诉至法院,法院判决被告赵某将争议土地上的南山墙、预制板等附属物清除。该案立案执行后,法官向赵某送达了执行通知书,限其在规定的期限内清除上述附属物。赵某不但不履行,反而对法官说:“我坚决不清除,这事已经打过几次架了,不差再打几回,我不行了,还有儿子。”齐某则表示如不及时执行,就要赴省进京上访。

            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积怨太深,强制执行会留下较大隐患。执行法官了解到此案形成积怨的成因和争议焦点后,决定把化解矛盾作为执行方案的首选。首先,法官对被行人赵某讲清拒不执行法院生效判决应承担的法律责任,并让其看到主动履行能化解双方积怨,解决邻里纠纷的好处。再是做好申请执行人的工作,让其换位思考,体谅被执行人的实际困难。最后,法官给双方当事人讲了bat365app手机版下载_h365邮箱官网_365怎么查看投注记录历史上流传已久的“仁义胡同”故事,祖先留给了我们解决纠纷的大智慧,我们为什么不去用呢?当事人听后感受颇深,有所触动。法官又邀请到县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镇村干部、邻居等人轮番对当事人做工作,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、析之以法,最终促使二人握手言和,达成了执行和解协议,双发在各自的宅基上让出了20公分,“仁义胡同”的故事在bat365app手机版下载_h365邮箱官网_365怎么查看投注记录再次上演。

            知晓了情况的群众纷纷表示:两家打了这么多年官司,平日里水火不容,没想到法院还能将他们的矛盾化解,两家都作出了让步,真是不简单!

        责任编辑:樊帅    


        关闭窗口



        Copyright©2023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-2